乐文小说网

第136章 仕途坎坷

《落难情缘》小说免费阅读 lwxs6.cc

坐堂执教二十多年,桃李满天下,邱县刘刺史是他的其中一个弟子。

卢学儒在唐朝科举制度考试中,虽然未能大遂平生所愿,考取最高功名——进士及第,却也得了个同进士出身。

卢学儒出生于中原邱县后梁村一户卢姓的“书香世家”。一出生,卢家就按“科考取官”模式对他进行培养。

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后,卢学儒三岁时,祖父卢文兴就开始教他学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等,“进士梦”是他卢家历代的进身仕途梦想。

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喜欢参加的科目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。明经主要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的内容,在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后,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用儒家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,这也就是明经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与明经科同样重要的就是进士科,唐朝初期,进士科主要时务策五道,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志。在这个重文的时代氛围中,许多还没经过吏部铨选的任命为官员的进士,身穿百姓的衣服就被人们视为未来的卿相。

进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读书人来应试,导致竞争激烈,及第难度大。有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这样的说法,如果三十岁考上明经就已经老了,五十岁考上进士还是很年轻的年龄。可见进士科的考试难度要比明经科大。

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,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参加会试。

会试取中了,称为进士。

中了进士,就可以名正言顺做官,一部分优秀的选入翰林院,称为翰林,这是最高“学术职称”,一般的进士至少也可外任知府,这是古代文人士子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。

而卢学儒的父亲卢剑青自小不仅好学,而且聪明过人,过目成诵,家里的书看完,常走数里邱县书院借书,其勤奋好学可见一斑,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,所以博览群书。

卢剑青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。

三年后,入国子监读书,深受器重,名气日盛。

再三年,复试于礼部,名列前茅,但因其孩童时爬树时脸上被树杈划了一下,留下一道伤疤,考官嫌其不雅,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。

后来文名远扬,擢升翰林院学士。

在掌翰林院的年月里,由于他才识过人,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,精心钻研,著书立说,尤其是对治国理政,发展经济方面做出新见解。

卢剑青的这些成就都是因为其人好学,他是活到老学到老,导致晚年“右目失明”,但是他“犹披览不辍”。

因此,当朝有的文臣说,聪明只是很小的因素,作为一个过目成诵的人,也是靠的勤奋和毅力;有的赞他“以博综闻”;更有的认为:卢剑青“不仅为邻郡之大人物,乃大唐史上名人也。”

卢剑青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。可谓之通儒,在文学方面有“诗文满天下”的称号,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。

卢剑青不仅学识渊博,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,他的民族思想浸润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精神。唐代史学家誉他为“中兴贤辅”、“当代通儒”。后病逝于长安,终年七十七岁。

……

而卢学儒他本人,继承了祖辈的遗传,才学超群,公元618年,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,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。

心怀天下的卢学儒,三场考罢,他的卷子虽然获得了考官的好评,却没能中榜。

卢学儒只好打点行李,北归故里。

卢学儒这次进临安城赴考,虽然没能中榜,但却有二大收获。一是他在这里遇到了伯乐——李淳风。

李淳风在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中,他名列第一。两人共论时事,相谈甚欢,引为至交;二是归家途中,沿途考察各地时务,民情了然于胸,见识大为增长。

春风秋雨又三年,前度卢郎今又来。

这一次,卢学儒差一点就被录取了。

同考官极力推荐他的卷子,主考官也认为这名考生“言有体,不蔓不枝、次畅、三顺、诗妥。二场尤出色”,准备以前十名录取。

然而临揭榜时,考官发现中原多录了一个名额,而岭南尚未录满,为了平衡,撤去了卢学儒的进士资格而补给了岭南,他又一次名落孙山。

后来,为了安抚卢学儒,主考官给他一个“誊录”的职务,让他进入翰林院队伍。

可是,心高气傲的卢学儒不愿意担任这样抄抄写写的职务,他还要搏一搏,于是拒绝了。

又是一个三年后,卢学儒第三次参加会试。

这次考试,卢学儒可谓得心应手,下笔如有神助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但主考官批他的答卷发现了一处明显的错别字:提拔的“拔”字,写成了点拨的“拨”字。

这一次,竟是一字之错,又名落孙山。

正是: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!

进士,是由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做官的“门票”,考不上进士,卢学儒就失去了一条进入官场的阳光大道。

为此,卢学儒陷入了苦闷和失落之中。

卢学儒才高八斗,才压群儒,三次参加会试,都名落孙山。

当时,长安城有一位高士有感于此,仰天叹道:西江东流,学儒虽有进士才,但没有进士命。惜哉、惜哉!

没有走过科举之路,未曾考中进士,尽管你做了高官,也会被视为非“正途”出身,会被同僚瞧不起。

卢学儒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,虽然以雄才大略、经世致用的实学官至礼部尚书,后来皇上特赐他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
但是,他也常常被朝中官员讥讽、嘲笑,连他首次赴京认识并视为至交、伯乐的李淳风也曾在一次三五知己聚会时,酒后讥笑他为“同进士”。

因此,卢学儒对那些进士及第没有经世致用实学的官员也是嗤之以鼻、不屑一顾,而且还留下了“举人强于进士”的高论。

如果有人来见他,递的名帖上写的什么“进士”头衔,他可能要晾人家半天;

如果名帖上写的是“秀才”或“举人”,他不但会优先考虑接见,还有可能乐呵呵地过去与之握手,畅谈一番,这是卢学儒同病相怜,与他们有“共同语言”的缘故。

虽然卢学儒没能在科举路上圆了“进士梦”,但皇上特赐他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
卢学儒由于看不惯朝中大臣趋炎附势,遂产生不在朝上为官,做地方父母官的念头,并向皇上奏明。ωWW..cc

皇上准奏,被朝廷派到中州任知府。

……

卢学儒饱读四书五经,有经天纬地之才,虽不在朝廷做高官了,但做个知府太守地方父母官,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。

有一次,有两个一高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lwxs6.cc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