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勇敢。七岁时,他听闻别人讲《左氏春秋》,便深深喜爱上这部史书,不仅能熟练背诵,还能准确讲出其中要义。在那个年纪,许多孩子还在嬉戏玩耍,司马光却已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,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。
而 “司马光砸缸” 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。一群孩子在庭院中玩耍,一儿不慎跌入瓮中,其他孩子惊慌失措,纷纷弃去。唯有司马光沉着冷静,迅速搬起石头砸破瓮,使水流出,成功救出了落水的同伴。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勇敢和机智,以及他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质和逆向思维能力。此事不仅在当时的东京和洛阳被画成图画广泛流传,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。他的勇敢行为得到了众人的赞叹,一位老人激动地称赞他:“自古以来,还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孩子,就能救人,真是好样的!” 司马光少年时期的这些表现,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二、步入仕途,直言敢谏
(一)为官清正,不畏权势
司马光步入仕途后,始终坚守原则,为官清正,不畏权势。嘉佑中,内臣麦允言去世,念其以前有军功在身,皇帝特赐其卤簿。司马光对此坚决反对,他认为:“古不以名器假人。允言近习之人,非有大功大勋而赠以一品,给以卤簿,不可以为法。” 司马光的直言不讳,体现了他对礼法的尊重和对国家制度的维护。
皇佑三年,太师中书令夏竦去世,仁宗念及旧情,赐谥号 “文正”。司马光认为赐谥号国家有严格规定,先由太常礼院根据其功拟定谥,然后由群臣议定,再报请皇帝批准。而仁宗不经过群臣详议,私赐谥号,极为不妥。再者,夏竦生前奢侈无度,聚敛无厌,内不能以道德礼仪管家,外不能以忠君爱国立功,岂能获 “文正” 谥号。司马光两次上书,直谏仁宗取消所赐谥号。仁宗虽然不爱听,但认为他说得确实有道理,于是,交太常礼院审定后,将谥号由 “文正” 改为 “文庄”。
(二)劝立皇子,稳定朝纲
司马光深知国家稳定的重要性,数次上书宋仁宗确立继承人,以稳定朝纲。宋仁宗没有儿子,许多朝廷重臣曾劝宋仁宗早日选定太子,可是都被宋仁宗拒绝。此时,满朝大臣无不忧虑。几个月后,宋仁宗的病情稍见好转。并州通判司马光三次上书,奏请宋仁宗立太子。御史中丞包拯也进言:“臣请立太子,是为宋朝的天下。我年已七十,而且无子,绝不是为自己今后打算。” 宋仁宗很感动。
后来司马光进京,面奏宋仁宗:“臣在并州三次上书,愿陛下果断力行。” 宋神宗说:“为立太子的事吧?忠臣之言。” 退朝以后,司马光急忙去见韩琦,说:“倘若不及时立太子,他日再想说就晚了。” 韩琦拱手说:“敢不尽力!” 这时,江州吕诲的上书,也送到韩琦这里。韩琦进宫,把司马光、吕诲的上书读给宋仁宗听。宋仁宗说:“朕有意久了,究竟何人可立为太子?” 韩琦连忙答道:“这事非臣等所敢私议,请陛下自择。” 宋仁宗说:“过去宫中曾抚养二子,年少的不聪慧,还是立年长的宗室吧!” 韩琦听罢,极力赞成。在赵曙入宫一事中,司马光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朝廷的稳定做出了贡献。
三、反对变法,坚持己见
(一)变法分歧的根源
北宋中期,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问题。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富国强兵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lwxs6.cc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