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娘本着技多不压身原则,结识了师父的很多好友,将他们的拿手本事徐徐图之。
夕阳西下,主宾尽欢,最后大家闹闹哄哄的一致把此羹命名为胡辣汤,并直言此羹之美味可以比肩汴京白矾楼的鳜鱼羹。
白矾楼即后世所称的樊楼,为东京汴梁七十二酒家之首,店铺布置奢华豪美,美味佳肴,数不胜数。
圆娘还挺自谦的,连忙摆手说:“哪里,哪里。”
私下里,她却悄咪咪的扯了扯苏轼的衣袖,认真问道:“师父,白矾楼的鳜鱼羹真的特别好喝呀?”她师父可是做过京官的,定然知道!
苏轼还未说话,黄庭坚先扭过头来为她答疑解惑道:“小师姐,你是不知道,白矾楼做菜最有名堂了,那鳜鱼羹是用四条大鳜鱼系在线上吊起来的,底下用文火慢慢炖粥,待火候足时,鳜鱼之肉悉数落在粥羹里,美味即成。此羹只有鳜鱼的鲜香,而无半分鱼腥之气,亦不见鱼骨,堪称一绝。”
圆娘见他说的这样煞有介事,随之问道:“师弟喝过?”
黄庭坚吹牛道:“自然。”
苏轼在一旁拆台道:“你信他?他连汴京都没去过。”
圆娘笑道:“师父喝过这白矾楼的鳜鱼羹吗?”
苏轼摸着下巴思索道:“倒是喝过白矾楼的鳜鱼羹,只是不大像是这么做出来的。”
圆娘点头称赞道:“师父果然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!真实不虚!”
“哎?小师姐,何出此言呀?”黄庭坚疑惑的问道。
圆娘道:“师弟说的这种做法,太耗功夫了,一天也出不了几碗鱼羹,白矾楼的生意那么火爆,好像每个进店的人都能喝到鳜鱼羹,用这种方法做鱼羹是不可能的。”
圆娘前世作为美食博主,可太清楚此类羹品的猫腻了,这里不得不提让全网美食博主大翻车的神仙鱼,也是把鱼吊起来煲汤,鱼会一块一块的落到汤里,而鱼骨鱼刺会留在绳上。
这神仙鱼跟黄庭坚所说的鳜鱼羹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全网鲜少有博主挑战成功,圆娘为此付出过十几条鱼的智商税!
后来经过仔细复盘发现,若想不翻车,需要保证整条鱼熟的时间不一样,中间的鱼肉要先熟,鱼尾部分刺多,即便鱼肉熟了也脱落不下来,只能指望整条鱼中间那部分先脱落,若一起成熟的话,整条鱼会从拴绳的腮部断裂,整个掉进锅里,导致挑战失败。
而东京白矾楼的食客络绎不绝,人人都点一份鳜鱼羹,楼里也不用做其他生意了,不能说没人吃过这种做法的,只是说至少三品大员以下轻易不会有人吃到。
圆娘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,不料却引来大家的好奇,非得要试试。
圆娘摸了摸鼻子,她并不觉得用此法做出来的鱼羹会更好吃,主要是做法猎奇一些而已。
苏轼笑道:“桃花流水鳜鱼肥,也到了吃鱼脍的时节了。”
“那下个休沐日怎么样?”众人约定。
“一言为定!”
“一言为定!”
临散场之前,有人花五百两银子买走圆娘胡辣汤的食方,非独家的,以后圆娘自己开店也能继续用。
圆娘想着,她会的羹汤还有千百种,而此刻她还小小的,不能开店,先积累原始资金吧,她将五百两的银票投进了青瓷猪腹中,留作后用。
经此一役,苏家的黄花菜总算吃完了,众人松了一口气,辰哥儿终于吃上心心念念的蟹黄馒头了,圆娘的耳根子得以清静。
然而,胡辣汤像长了翅膀一样,从杭州风靡到汴京城,在汴京城里引起新潮流。
按说等闲羹汤不至于在帝京有这待遇,可谁让这羹汤出自大宋第一才子苏子瞻之手呢!!甚至有好事者暗地里称此羹是才子羹,状元羹,喝了能进士及第,甚离谱!
但不管怎么说,这品牌故事讲的极为成功,胡辣汤确实在汴京打开了销路,为士庶所追捧。
官家近日因变法之事焦头烂额的,下朝之后,他带了个内侍鱼龙白服出宫散心。
二人正在汴京街头漫无目的的走着,忽然闻到一股极鲜香的味道,方觉腹中空空,便拾步进店。
店中装饰极简朴,只有五张长案,壁墙上挂着一些时人诗词字画,有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。
官家赵顼轻吟道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好诗,好诗!”
店家正好将胡辣汤端上来,闻言凑趣儿道:“客官也喜欢苏公的诗?”
赵顼端起羹汤吹了口气说道:“诗是好诗,只是字看着不似真迹。”
店家笑道:“苏公是什么人?小老儿岂会讨得他的诗词书迹,不过是花了几个铜板托隔壁李秀才写来应景的。”
“应景?”赵顼疑问道。
店家目光落在赵顼手里的那盏羹上说:“这胡辣汤便出自苏公之手,从杭州风靡到京城,这几日进店的客官都会点一碗尝尝,风味很是不错。”
赵顼闻言仔细的打量了手中羹汤一番,他执羹匙轻轻舀了一些递进口中,麻、辣、鲜、香入口,催的人食指大动!
他微微挑了挑眉,目光有些意外,不消片刻便频频点头称赞:“不错,着实不错,此汤类苏轼。”让人爱煞,又被辣一下。
他一匙连一匙的,一饮而尽,胃里暖融融的,连精神都放松了几分。
想到苏轼,他不禁叹了一口气,哪哪都觉得遗憾,父祖都欣赏有加的人才,为何就是不能为他所用呢。
他神游万里,忽然想起苏轼早些年做的史论文章《贾谊论》,怅然若失。
一旁的内侍极有眼色的从袖口掏出几个铜板来递给店家结账,之后二人便出了这家小食铺,沿街漫无目的的散步。
内侍见赵顼心事重重的模样,犹豫了一会儿,不禁问道:“官家可是想起了苏学士?”
赵顼轻叹道:“只是在想仁宗皇帝罢了,想起嘉祐六年那场制科考试。”
内侍恭谨笑道:“老奴记得当初苏家兄弟因这场考试名动天下。”
“大苏入三等,小苏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lwxs6.cc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