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里的日子无波无澜,黛玉早晨起床,梳洗后用完早餐,带着丫鬟们慢慢走向父母的坟墓。
一路野花漫漫,绿草成茵,如一副精美的画卷;天空云彩翻腾,如锦缎铺就,令人目眩神韵,天地交织,只让人觉得不负晨光,心情舒展,可黛玉却没有欣赏的心情。
走到坟墓前,雪雁她们知道黛玉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祭拜,连忙把祭品和蒲团铺到地上,三拜九叩,上香,烧纸……
一切结束,丫鬟们缓缓退到两米以外,黛玉起身整理好衣服,坐在蒲团上,静静地陪着父母,偶尔说两句话,念两句诗……
差不多快用午膳的时候,雪雁凑上前,“姑娘,该回去了。”
黛玉慢慢回过神,起身离开,“好。”
丫鬟们收拾好东西,跟着黛玉离开。
走回村子,在地里忙活一早上的村民也踏上了归家路,看着黛玉和几个丫鬟,一点都不像村子里的人,她们早就知道有钱人家要搬过来,原来是个姑娘。
他们窃窃私语,“真好啊,一个姑娘都过得那么好。”
“要我家大宝能攀上姑娘,找个工,成为人上人,该多好。”
“看样子,那姑娘家里死人了。”
“哎。”
……
一行人只敢远远地看着,不敢叫黛玉和丫鬟们听见或看见;有人固然想“富贵人家”这棵大树,可黛玉她们没有和村里接触前,是不敢轻举妄动的,还会管着孩子,只怕不小心得罪了大人物,一家子不好过。
黛玉一行回家的时候,厨房正好做好午膳,守孝期间素菜,但怕黛玉亏了身体,时常熬些燕窝粥、参汤之类的滋补药膳,给黛玉补身体。
黛玉刚上坟回来,也没什么胃口,看着满桌时蔬,便叫雪雁她们一起用。
不过,黛玉在雪雁她们的劝说下,又加上厨子的手艺和食材都上佳,还是吃了些。
用完膳,黛玉就回了书房看书,再想想群芳会的事该怎么开始,谁去办……
丫鬟们看她太闷了,便抱着小白兔过去给她逗趣。
日复一日,日子就这样过下去。
雪雁几个想着姑娘在家里的时候只能去花园解解闷,村里没那么多规矩,姑娘出去转转心情还能好点,不至于正日伤怀,来村里的时候好一阵高兴。
谁知黛玉除了去给父母上坟,就在屋里看书、处理事物,丫鬟们看着难免心焦,觉得日子憋闷,时常担心黛玉太过伤怀。
寒气散尽,春暖花开,屋子外面的小花园开始绽放,放在小村庄里格外稀奇,小孩子们慢慢忘了父母的叮嘱,跑到院子外面探头探脑,黛玉有时在屋里听着她们的童言童语,叽叽喳喳很是热闹,便放下手中的书,透过窗纱看起来,也被感染的开怀起来。
雪雁几个看着黛玉难得开怀,便把黛玉用不完的点心果子给孩子们吃,招惹孩子们常来玩,变着法的劝黛玉出去。
被劝的多了,黛玉也心动了。
慢慢地,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,黛玉就带着丫鬟们在村里走走,碰上时常去院外玩的小孩,叫着“姐姐”过来问候,黛玉也亲切的回着,心情好的时候,甚至会蹲下逗几句。
日日夕阳西下,日日光景不同,黛玉看了,每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到了第二日傍晚,就会踏出院门,去赏今日的景。
黛玉走着,时常想,要爹娘在,也会像我一样,日日出门去追逐晚景。
如今,只我替他看了。
到了第二日,黛玉去坟前的时候会慢慢的告诉父母,有事也会带着笔墨,把昨日的美景绘成一幅图,烧给父母。
中午阳光正好的时候,黛玉也会着本书,迈出院门,坐外面秋千上看书,太阳洒在黛玉身上暖阳阳的,很舒服。
看在路人和丫鬟们眼中,只觉得黛玉如仙人下凡一般,花园也被黛玉衬得格外美好;要有不怕热的小孩出来玩,看见会直呼“仙女下凡了!”
“仙女姐姐好漂亮。”
“要把仙女姐姐娶回家。”
……
童言童语逗得丫鬟们笑的合不拢嘴,逗得黛玉也没了心思看书,没了心思伤怀。
不过,黛玉也不气恼,合起书,把孩子们招过来,坐在旁边,给孩童们讲故事。
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到黛玉要去午睡的时候,就遣孩子们去玩。
小孩们散开去找小伙伴们,给小伙伴们炫耀仙女姐姐给她们讲故事的事,引得小伙伴一阵羡慕,后来,一天比一天的孩子多,黛玉也一日比一日开怀。
雪雁还提议,“我看姑娘喜欢孩子,要不收拾间屋子,姑娘叫孩子们认字。”
黛玉听了心动了瞬间,只是还想着多陪父母段时间,道,“过段时间再说吧。”
雪雁听了,知道黛玉同意了,只是还有顾虑,只吩咐下面的小厮们先准备着。
午睡醒了,要有事需要黛玉处理,黛玉会先处理了;要没有事,黛玉会看会书,再写篇文章。
待夕阳西下出门散散心。
傍晚回来后,丫鬟们就伺候黛玉用完膳、洗漱。
夕阳落下,天空被夜色彻底染黑。
黛玉的屋里点起灯烛,要看书,雪雁她们怕伤着眼睛,劝着不让看,便打个棋谱,弹个琴……
刺绣太费眼睛,丫鬟们也一力包了,具不许黛玉动手的。
黛玉想自己绣些什么,或送给姐妹,或烧给父母,或送给卫若兰,都只能下午做。
可能受心情所困,黛玉弹的琴多伤怀,丫鬟们听了难受,就把琴收起来。
黛玉无法,只能叫丫鬟陪她下个棋,不过,她们的棋艺都不如她,黛玉无聊,只能早些睡了。
林家传承多年,铺子、庄子都已稳定,有忠诚的家生子管着;林管家她们又心疼黛玉才失去父母,不想黛玉太劳累,只有处理不了的才找黛玉,要黛玉处理的事情实在不多。
黛玉思虑的多是群芳会的事。
黛玉守孝,身边的丫鬟们又都年龄小,压不住阵,一时半会,黛玉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京里群芳女学、群芳绣庄、群芳脂粉、群芳正心堂都发展的不错,可要给她们支援人手,也是捉襟见肘。
黛玉又不想把群芳会的产业和林家的产业混在一起,以免以后说不清楚,不好找林管家处理。
不过,黛玉也拿了私房给林管家,让林管家先留意着铺子,有合适的就买了。
素心来江南更早些,只是刚嫁入一个新家庭,虽然公婆和善,丈夫也体贴,可到底一大家生活在一起,要适应一段时间。
后来,又遇上林海病逝,更没有功夫,出了正月,才来信和黛玉商量。
黛玉也多年不在江南,又恰逢丧事,不好出门了解情况,一时也没注意,只让素心先准备着,叮嘱要有合适铺子可以先拿下,又让让林管家帮忙培养人手。
江南商业、文风鼎盛,商业竞争更是激烈,群芳会的产业背靠林家、江南府尹,立足没甚问题,只是想要赚很多银钱,贴补女学、救助妇女不易实现。
女学的话,有林家女学,有林家堂姐妹、英莲、曾经的同窗们在,群芳女学倒不愁夫子,可大户人家的第一选择是林家女学。
姑苏群芳女学倒没必要像京城一样,或可直接办在村里,参考楚楠曾说过的职业教育,只教孩子们识字、管账、刺绣、脂粉制作、厨艺等生存技能。
若是一切顺利的话,还可以尝试一下楚楠曾畅想的男女同院。
到时候几个村子开一个,周围村里的孩子都可以来学院读书,让孩子们长些见识,树立正确的是非观,起码不会依据乡里约定俗成、甚至有些野蛮的风俗生活,不再觉得溺死女婴正常;都学了手艺,婚后夫妻二人共同努力,衣食富裕后总不至于苛待女孩子,下一代的女孩子总会过得好些,以后,一代总会比一代好,女子的噩梦总有消失。
若女学办的不顺利,也要叫女孩子们识字,自尊自爱,起码以后遭遇暴行,会反抗,而不是逆来顺受。
黛玉又想,或许不一定要办绣庄、脂粉铺,也可以找些姑苏特有的东西,开办其他产业。
开始的资金黛玉和素心可以垫着,可后续运转不能全靠她们,她们的私房也不过杯水车薪。
难的不是开始,是摊子铺大了,银钱跟不上白费功夫;是如何让百姓接受女学……
黛玉想了许久,定不了注意,把自己的想法写了,给远在北疆的楚楠去了一封信,问她们是怎么做的,或可得到启发。
其实,黛玉、素心的难处,杨梧、孙芷、宋静、楚楠、李思都有,经济困难,她们可以用私房、嫁妆先贴补着,可没人着实是个问题。
婚后家里一摊事,群芳会的产业又没人,得找人,培养人,还得根据当地实地情况调整情况。
女学又没有合适的老师,她们自己分身乏术,亲自上都没时间,只能慢慢寻么着,一步一步来。
楚楠、李思在北疆,绣品卖不出去,便改卖北疆人需要的成衣,以最优惠的价钱为军队提供军服被褥;脂粉价格对北疆人来说太贵,不实用,买的人很少,但她们发现北疆干燥,便写信给京里,宝玉、探春研究了滋润的面脂方子,寄给她们;楚楠还让人研究方便食品,想着改良军队的饮食,提高战士的身体素质,让他们活下来的机会更大些。
探春他们的信到达北疆后,楚楠几人都很高新,想着脂粉铺有救了,谁知道,随信而来的还有黛玉丧父的噩耗。
这是已经过完年了。
姑娘们各散天涯,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lwxs6.cc】